close

難道學弟們真的走這麼慢嗎?帶著滿肚子的疑惑,先煮了熱開水,泡了茶包,慢慢地等待他們回來,終於,在七點多時有人回來了...

 

咦?怎麼只有四個人,還有另外五個人咧?

 

回來的學弟說,另外五個人其中有一個是高山症,而另一個已經走到腿軟,其他三個則是輪流背或扶的照顧那兩個,所以他們五個慢慢地走在後面,而先回來的四個學弟,則是先幫那五個人背回所有的裝備,而那個高山症的學弟狀況似乎有點嚴重,神智好像已經有點不清楚了,但因為對講機沒電了,所以無法確認他們目前的狀況...

 

摸黑下山的路又遠又危險,而其中又有兩個人的狀況很不好,讓我們整個很擔心,但我們猜想他們應該是被直昇機救走了,而我們在那一直想也沒有用,再加上今天一整天大家都累壞了,於是最後我們決定等明天下了山之後,再用手機聯絡看看(ps.因為在山上手機完全沒有訊號),就在我們準備睡覺的時候,又有人走了進來,但不是學弟,而是救難人員...

 

救難人員告訴我們有人在大約五點多時打電話向他們求救,而對方告訴救難人員他們當時已經快走到嘉明湖避難小屋,而人數是...四人!!!怎麼會是四個人呢?我們明明還有五個人沒有回來啊!先不管人數正不正確,重點是當直昇機垂降一組救難人員在嘉明湖停機坪,然後救難人員再從嘉明湖停機坪走到嘉明湖避難小屋,居然都沒有遇到人,那人呢?既然求救了就應該會在嘉明湖避難小屋裡等待才對啊!但是為什麼裡面沒人呢?那五個人完完全全失聯了?

 

一大堆的疑問,一大堆的假設,一大堆的擔心頓時充滿了我們的腦袋,而因為無法得知失聯的五個人他們的位置,救難人員也不敢冒然行動,因為救難人員的安危也是要考量的,畢竟夜晚的山路又危險又遙遠,而今晚的天氣又是非常非常的寒冷,不能漫無目的的找尋,所以我們只能暫時等待消息...

 

終於,在大約九點多十點左右,又有兩個學弟下來了...

一個是之前說走到腿軟的學弟,另一個是先下來求援的學弟,而其他三人的大致位置也終於知道了,於是救難人員就整裝上山去搜救他們了...

 

我們也終於知道為何通報的人數會由五個人變成四個人了,原來當時腿軟學弟(學弟對不起,我不知道你叫什麼名字,只好叫你腿軟學弟囉!)狀況有比較好一點,所以一個人先走在前面,並沒有和另外四個人一起走,所以當他們打電話求救時的人數是四個人,但又為什麼他後來又會和其他人會合呢?因為當他一個人先走到嘉明湖避難小屋時,由於太累了,所以在屋內睡著了(ps.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,在沒有裝備而天氣又非常寒冷的情況下,睡著很可能會因為失溫而醒不來喔!),後來被冷醒後才又繼續走,但走到一半時,有點不確定路線,又返回避難小屋,才再遇到其他的四人。

 

晚上十一點多,終於,剩下的三人跟著救難人員回來了,高山症學弟的狀況也因為高度的下降,身體狀況也好轉了,至於為什麼他們在求救之後為什麼沒有在避難小屋等著,一方面是因為避難小屋裡實在是太冷了,另一方面是治療高山症最好的方法是下降高度,所以他們才會決定繼續往下走。

 

一整個晚上不斷地煮熱水、煮泡麵給大家吃,一直忙到凌晨,好不容易終於可以休息時,我卻一點也睡不著,因為今晚真的太冷了,我整個人包在睡袋裡,還把羽絨外套塞在睡袋裡,把暖暖包塞在襪子裡,我還是從頭冰到腳,整晚翻來覆去,好不容易才挨到了天亮...隔天下山後,我才知道原來當晚在登山口測到的溫度是零下十度,換句話說,在山上的溫度絕對是零下十幾度!身在冷凍庫的滋味我算是真的體驗到了,之前跨年在觀音山上的溫度根本沒得比嘛!

 

天亮了,準備下山...

但救難人員還要再搜救另外一個人...

 

待續...

 


 

高山症小常識

 

《發作症狀》
急性高山症:頭痛﹑頭暈﹑煩燥不安,失眠多夢﹑胸悶心慌﹑ 全身軟弱無力﹑噁心﹑嘔吐﹑口唇乾燥﹑心跳加快等。

肺水腫:極度疲乏無力,嚴重呼吸 困難,持續性咳嗽,夜間加重,不能入睡,喀粉紅色泡痰沫,面色蒼白或灰土色, 皮膚濕冷,心跳加快。

高原昏迷多表現為進行性劇烈頭痛,嘔吐頻繁,表情淡漠,反應遲頓,視力障礙,嗜睡以致昏迷,大小便失禁,大多發生於進入高原後數小時,或 2-3 天 內。

 

《發作原因》

1. 環境氣壓下降:空氣稀薄,肺部換氧效率降低,造成動脈含氧下降。

2.運動氣壓下降:人體在海平面運動時,動脈內含氧會輕微上升以供應運動所需。但在高海拔運動,動脈內氣壓反而會下降。
3.睡眠氣壓下降:在高海拔睡覺,呼吸的換氧能力在睡眠中會明顯下降很多。有句諺語說:「睡得愈低,爬得愈高」,因為在愈高海拔睡覺,睡眠的低氧現象愈明顯,所得到的休息愈沒有效。

 

《預防之道》

一般說來,活動的海拔愈高、爬升的速度愈快、活動量愈大、高度適應做得愈少、過去愈常發生高山症的人,愈容易出現「高山症」的症狀。出現高山症與否反倒與身體強不強壯無關。

 

預防高山症之道可從以下幾個方向來著手:

1.做高度適應:首先當然要盡可能做高度適應。不過,如果不是以前一再發生急性高山症的人,在台灣大部分的高度,不一定需要高度適應或速度限制。但高度超過3000公尺以上之高山,最好以每天300公尺的高度上升較適當。

2.適時補充水份:在登山過程中活動量大且呼吸快,水份流失增加,加上在高海拔「口渴感」會變得比較遲鈍,所以主動補充水份很重要。
3.藥物的預防及治療:Diamox」是一種很弱的利尿劑,也用來治療癲癇和青光眼,被廣泛用在急性高山症和高海拔肺水腫已十多年了,它可以在一天之內透過造成「高氧性代謝酸血反應」來刺激呼吸。在一般的高地適應中,「高氧性代謝酸血反應」要五天的時間才能達成,正確的預防劑量長年以來一直有很多爭議,比較被大多數醫師接受的作法是:從爬升前二天開始,每8至12小時口服250mg,共服用五天。一些人對這個藥物有一些胃腸不適,唇舌、下肢感覺遲鈍的副作用,所以對仰賴觸覺活動的人(如盲人)要謹慎使用。最要緊的是,這個藥物的結構和磺胺藥很類似,對磺胺藥過敏或有腎臟疾患的人,絕對不可以使用。


《症狀出現時》
如果症狀出現了,就來不及做任何預防措施。這個時候最有效而且保險的方法是下降(Descend),登山界流傳一句很有意思的玩笑話,說對付高山症的三大策略是『3D』,即『Descend,Descend,and Descend』(下降,下降,再下降)。一旦下降,幾乎所有人的所有症狀都會馬上緩解。但我們都知道其實在某些狀況下是無法馬上下降的,若無法下降高度,而必須挺進時,才考慮藥物處理。


1.叫醒病人,讓他在空氣流通的地方走走或坐著休息一下。每隔 4-6 分鐘作 10-12 次深呼吸;嚴重且急性時,強制休息,並給予氧氣,必需連續呼吸氧氣 15分鐘以上,才對病人有所幫助。給病人好好睡一覺,常常是最不智的處置。

 

2.對病人的頭痛可以給他服用止痛藥,但要避免使用阿斯匹靈,因為阿斯匹靈會降低血小板的凝血機能,增加高海拔視網膜出血的機會。也不要用鎮靜安眠藥,它們有呼吸抑制的效果,加上睡眠低氧現象,足以把一個單純的急性高山症弄成肺水腫或腦水腫

3.在此時給病人氧氣會很有效,幾乎可以立即改善症狀。

4.可以繼續或開始服用Diamox,它除了預防外,也有治療的效果。

ps.救難人員說高山症發作時也可以服用3/1顆的威而剛治療喔!




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rinne02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